首页 范文大全
渭南青年网

范文大全

2025-04-22 09:15:58

清明节作文优秀大全(梨花风起正清明)

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每到清明,杜牧诗作《清明》中的酒、牧童和杏花村总会被人念起。


在古代,清明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用来指导农事,并非我国的传统节日。但古代人在清明期间要过“上巳节”和“寒食节”,因此宋元以后,“上巳节”“寒食节”逐渐融入清明,成了今天的“清明节”。那么,绵延传承两千多年的清明节有哪些传统习俗?在渭南又有哪些流变与发展

(一)

一年一清明,一岁一相思。每逢清明时节,人们都会扫墓祭祖,以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。

其实扫墓祭祖在先秦就有,但并不限定在清明之际,清明扫墓到唐朝开始盛行并流传至今。为什么要清明扫墓?是因为从古至今,“入土为安”习俗被国人信奉。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打,坟墓的土下落,杂草丛生,后人都要在清明这个冻土开化的时候对坟墓进行培土和清除杂草。扫墓作为一种仪式,更多地寄托了中国人重视亲情、慎终追远、敬重祖先的情感追求和价值关怀。

清明节是悼念逝者、缅怀先祖的传统节日,也是深入宣传绿色文明祭祀、引导群众开展绿色文明祭奠活动的有利时机。自2014年起,每年清明节前夕渭南都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“植树缅怀,文明祭祖”活动。仅去年,市林业部门就发放侧柏树苗45万株。

有人会问:此项活动意义何在?答曰:引导广大群众摒弃封建陋习,推进移风易俗,发扬文明祭祀、平安祭祀、环保祭祀。通过植一棵树、增一片绿、献一份情,不但有效拓展了造林绿化空间,提高了植被覆盖率,又增强了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。

“植树缅怀,文明祭祖”,让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和价值。

(二)

山河无恙,是因无数先烈前赴后继抛洒鲜血;国泰民安,是因千万英雄舍家纾难奉献生命。与扫墓祭祖同样庄严肃穆的,是对英烈的缅怀。

每逢清明时节,人们总会祭奠先烈,致敬英雄,坚定理想信念,赓续红色血脉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,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。”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到各个地方的烈士陵园,从网上缅怀到实地祭扫,渭南人民也以不同的形式追思心中“最可爱的人”。

清明时节祭奠革命英烈,传承红色基因,弘扬革命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,为传统清明文化注入了当代价值和时代内涵。每年清明时节,渭南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走进渭华起义纪念馆、蒲城县永丰革命烈士陵园、荔北战役烈士陵园等处,在追忆历史、缅怀革命先烈中接受思想洗礼、汲取精神力量、砥砺初心使命。

纪念碑前的深深鞠躬、纪念馆内的深情凝望,还有对英雄事迹的仔细聆听,都体现着人们对英雄最崇高的敬意。同时,在渭南,公安机关还组织开展“云祭奠”活动,通过线上点亮蜡烛、网上献花、书写寄语、诗歌诵读等形式,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和公安英烈的不朽功绩,表达对他们的追思怀念。

(三)

“迟迟暮春日,天气柔且嘉。元吉隆初巳,濯秽游黄河。”晋代陆机的这首诗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、踏青的生动写照。后来,清明节也吸纳了上巳节的踏青风俗,在春回大地之时,除了扫墓祭祖、缅怀英烈外,人们会走出家门踏青郊游,一览春日的美丽风光,感受生命的力量。

与此同时,清明时节人们还会开展各式各样的传统民俗活动,诸如放风筝、荡秋千等。说起秋千,就不得不提华阴市孟塬镇司家村。这里的秋千,从最初的“架子秋”,发展到现在的线轮秋、牌楼秋、八卦秋、竹竿秋、辘轳秋、天平秋、独杆秋、地轮秋等。不同秋千又玩法不一,有的如“凌空飞燕”,有的似“蜻蜓点水”,有的像“太空飞车”,有的如“蜘蛛吐丝”,令观者眼花缭乱。

清明节前后,司家村都会举办秋千古会,十里八乡的群众蜂拥而至,热闹非凡,甚至连邻近区县及山西、河南等地的客商也纷纷赶来,为古会增添了几分商贸气氛。自2013年开始,司家秋千会更名为“秋千文化节”,现已举办八届,已逐步发展为集游乐、观赏、竞技、民俗、商贸、旅游为一体的,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,打造出了华阴乃至渭南的文化新亮点。

(四)

自古至今,清明文化在时间的积淀中不断更新升华。身处新时代的我们,在铭记、传承的同时,怎样才能赋予清明节更多的时代内涵?

缅怀英烈,崇尚英雄,激发奋勇前行力量。对烈士最好的纪念,不仅要弘扬他们的崇高精神,接续奋斗、勇往直前,更要做好拥军优抚工作,让军属、烈属心更暖,让军人心更安。对于那些为党和国家奉献过青春的退役军人,在提高优抚标准基础上,应积极帮助他们就业创业,扎实做好各项服务保障,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,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。

破立并举、久久为功,丰富传统文化内涵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,环保文明的祭扫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化。但在一些落后地区仍存在陈规陋习。追忆亲人、寄托哀思,固然需要一定的仪式,但更需要心怀敬意与爱心。我们应携起手来,努力丰富清明节文化内涵,积极践行移风易俗,倡导文明新风;重温革命历史、接受精神洗礼,用关爱他人、关爱社会、关爱自然的实际行动,表达对先祖、先贤、先烈的怀念之情,让文明祭扫蔚然成风。

“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。日暮笙歌收拾去,万株杨柳属流莺。”又是一年清明时,让我们在追忆先人、缅怀英烈的同时,投身大自然怀抱,尽享春天的美好,感受新生的力量!
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范文轩 鲁ICP备2024098652号-10